网络|网络黑话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 )


一旦外人闯入 , 或是黑话跳出了原本所属的圈子 , 就容易引起沟通的混乱 。 虽然缩写词是出于语言经济学原则的考虑 , 但“出圈”之后 , 不谙其中奥秘的人非但不觉便捷 , 反而增加了理解和沟通的成本 。
在校大学生王佳琪(化名)是持反对态度的那批人 , 面对网络论坛上层出不穷的缩写词 , 她有些不堪其扰 , “就拿‘hgr’这个词来说 , 我猜是‘韩国人’时 , 没想到对方指的是‘回锅肉’(特指已经出道又重新参加选秀或者多次参加选秀节目的人) 。 ”
如她所言 , 这些不具备唯一指向性的缩写词极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读 。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交际工具 , 缩写词在意义上的不明确性违背了语言的这一属性 , 在使用群体、使用场合上都有很大的限制 。 ”山东大学杨振兰教授说 。
缩写词是年轻群体用来凸显自己身份、个性、态度的一种手段 。 而这种个性的表达 , 在互联网时代 , 背负了更多不同的色彩 。 杨振兰认为 , 语言本是为交流而生 , 但“出圈”后的网络黑话却带有一种反交流的特质 。
仔细观察会发现 , 所谓的缩写词 , 大多数只是原有词汇的“加密”表达 , 是形式的创新而非意义的创新 。 当它们被大众效仿后 , 意义干瘪和形式难解之间的矛盾 , 便愈加凸显出来 , 这也成为许多人厌恶的所在 。
黑话滥用或通向语言贫乏
当然 , 反感的理由不止于此 , 他们更担忧的是 , 当网络黑话滥用之后 , 可能导致更令人不安的结果 。
在@王左中右的长文中 , 有这样一句话“你越说绝绝子 , 以后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 都只会一句绝绝子” , 或许是为警醒世人而刻意夸张了语气 , 但也道出了部分现实 。
随意浏览网络社区 , 不难见到网络黑话的泛滥:从美食测评 , 到体育竞技 , 于物 , 于人 , 于事 , 一句“yyds”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称赞可用“绝绝子” , 厌恶也可用“绝绝子” , 使用场景如此广阔 。 网络黑话造就了网络空间里标准化的语言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这是以牺牲表达的准确性为代价的 。 在本就不准确的语言中 , 陷入更加模糊化的表达困境 。
当网友提出“累丑” , 以为自己制造了又一网络热词时 , 却忘记了词典中还存在“憔悴”这个词 。 于是 , 14万多人聚集在豆瓣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中 , 渴望通过日常训练进行语言“复健” 。 当失语成为一种现象时 , 也就不难看出人们厌恶网络黑话时 , 他们真正担忧的是什么了 。
而背后更深刻的忧虑在于 , 贫乏的语言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思考的惰性 , 让思想变得更加苍白 。 从近些年对“雪花警告”“PUA”的滥用便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