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我有一只3D打印的机械臂( 二 )


家长们都想给孩子一对完整的“翅膀”,但进口义肢至少需要二三十万 。而且“小孩子长得快,衣服都要买大一点,但义肢不能”,义肢成为这些孩子们童年无法完成的愿望 。但童年时期得不到锻炼的残肢肌肉会逐渐萎缩,成人后使用义肢的能力也会较弱 。
2014 年,南南妈妈众筹到一台 3D 打印机,打印出第一只义肢 。这一年,北理工的大学生苏江舟在 3D 义肢设计比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当时的他才刚开始学机械设计、CAD 画图,“连 3D 打印原理是什么都不知道” 。只凭“认真可以改变世界”的劲头赢得了比赛 。赛后他想,打印了义肢,可残肢者能使用吗?他想把这种技术落实到人的切身之需 。
为此他加入了于洋的“折翼天使”群,第二年,他与张延在这个 QQ 群相遇了 。为了帮助孩子们“张开翅膀”,他们为自己的公益组织取名为“展翼计划” 。
失败的作品
在山东威海,张延第一次见到了南南和他的妈妈于洋 。
那时于洋经营着一家不大的炸鸡店 。在店里与张延见面后,她带张延回家做客 。在 xx 平的小书房里,张延见到了那台众筹来的 3D 打印机,那是他第一次见到 3D 打印机 。“当时南南妈妈在开炸鸡店,我先去她店里看过,又到家里看到 3D 打印机,很难想象她炸着鸡,又打印义肢,很佩服 。”
成立“折翼天使”群五年后,一次偶然,于洋在网上看到美国公益组织 e-NABLE 开源了 3D 打印义肢模型,还给世界各地的残肢儿童捐赠义肢 。
她兴奋地把信息抛到群里,“各位家长,3D 义肢就算自己打印也比肌电义肢便宜多了,这不就可以给小孩子们用了吗,只需要一台 3D 打印机就行了!”
她和群成员一起发起了众筹,两个月后,共计筹款一万七千元,这笔钱用来购买了一台 Makerbot 的 3D 打印机 。张延介绍,“牌子不错,是价位较高的 3D 打印机 。”
那是一个 50 立方厘米的黑色盒子 。将购买打印机赠送的材料装进“盒子”,将国外网站现成的开源模型下载到打印机上,南南和妈妈选定了蓝白颜色,按下了开始打印的按键 。
“像挤牙膏一样,打印的零件体积越大越费时,有时一个就要 5、6 个小时 。”一天后,零件们新鲜出炉 。
零件打印出来后,组装工作更为麻烦,粗糙的地方还需要手工打磨 。组装好后,南南终于第一次戴上了义肢 。不过,南南只把它当做了玩具 。后来,于洋打印了第二个义肢,“都不太合适,也不太好用,接受腔比南南的小手大了 。抓握是用普通橡皮筋控制牵引的,五个手指有时候不能同时活动 。”失败的作品被放在老家 。
2018 年,南南妈妈将这台机器送给了“展翼计划” 。
升级
3D 打印义肢涉及人体动力、材料等多学科的复杂运用 。每个孩子的手部情况独特,需要对开源模型进行精密的调整 。即便自己是建筑工程师,于洋也无法真正掌握技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