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滚烫的手机 , 温度过高而死机的电脑 , 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广大的使用者们 , 这背后的原因多半要归咎于芯片过热 。 实际上芯片的发热问题不仅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 , 也给生产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成本 , 并限制了芯片性能的进一步的提升 。 一颗小小的芯片为何会产生那么大的热量?芯片的性能与发热量有什么关系?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将为你揭晓以上问题的答案 。
一 , 功耗是芯片的梦魇
1965年 ,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了经典的摩尔定律 ,“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 , 价格降低一半” , 这条金科玉律就像一座路标 , 指引着行业发展的方向与节奏 。 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小的晶体管 , 频率更高的CPU , 集成度更高的数字电路和更低的成本 。 一代又一代的芯片和电子产品由专用走向普及 , 并逐渐渗透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
也正是如此 , 人们打开了数字世界的大门 , 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光景 。 但与此同时 , 芯片性能的跃升也逐渐遇到了瓶颈……
以栅极氧化层为例 , 在采用CMOS数字电路构造的CPU里 , 它起到关键的绝缘作用 。 栅极氧化层不仅要保证表面平整 , 不能有缺陷 , 为了符合半导体工艺标准 , 它的厚度也有一个理论的上限值 。 当制程工艺由90nm向65nm过渡时 , 虽然芯片的集成度得到了提升 , 但是想要将小于2nm的这层栅极氧化层的厚度继续降低 , 却是十分困难 。 这一技术难题让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巨头也为之头疼 。
随着芯片的加工工艺精度进入原子级别 , 任何缺陷都被会被无限放大 , 比如在内部结构中仅仅缺少一个原子的厚度 , 就可能引起非常大的漏电流 , 这样的漏电流不仅白白浪费了电能 , 更是引起芯片严重发热的原因 。 以早期的英特尔奔腾四CPU为例 , 有一半的功耗就是由于漏电被浪费了 。
如今的CPU的单核速度可达到4GHz , 算力的提升也带来了功耗和发热量的水涨船高 , 这时如果还照方抓药式地采用传统的风扇降温 , CPU内部的热量就会迅速攀升甚至将其融化 。 为了兼顾算力和功耗 , 工程师则采用了双核芯片及多核的方法 , 走多核芯片路线以分担单颗CPU的工作负荷间从而降低功耗和发热 。 除此以外 , 此后材料的革新 , 也能够对功耗和散热起到了非常大的优化作用 。
二 , 神秘的测试
测试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就像学生时代的临考前 , 老师们千叮咛万嘱咐的一句话:做完题目别着急交卷 , 先检查检查 , 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更是如此 , 从芯片的制造到交付出货期间 , 芯片测试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于本|豆瓣 App 安卓新版本 7.20.0 测试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