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为什么电动车公司都开始做机器人了?( 三 )


原本制约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的技术瓶颈,和智能电动车遇到的很多情况类似,比如电池的“里程焦虑”,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 。智能电动车的量产过程正在推动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从而也带动机器人产品,逐渐发展到了一个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市场的拐点 。
当然,顺利迈过这个拐点也并没那么容易 。自动驾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无人出租车队 (robotaxi),这中间,还会有不同级别的技术目标 。智能机器人的长远目标,是替代人类任何枯燥、危险、非创造性的重复工作(这也是特斯拉发布的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路径,现在还很模糊,有许多技术障碍尚未克服 。
最简单的例子是,机器人需要面对的环境比道路要复杂得多,它需要识别的物体种类可能是汽车的几十倍,要处理的信息维度也更多 。
“身体”层面,机器人的复杂度也远高于电动车——车只需要驱动轮胎转动,方向盘也只能左右转向,一般只有 1-2 个电机;智能机器人身上可能有十几个电机 。每增加一个自由度,就需要一个电机 。所谓“自由度 ”(DOF,Degree of Freedom),是指机器人可以独立运动的关节数目 。比如人的手腕就有 3 个自由度,上下、左右和旋转 。一般来说,自由度越多,机器人越灵活,能做的事情越多 。这也意味着,机器人的软硬件结合的难度,要比自动驾驶高得多 。
所以,从目前鹏行智能机器马发布的信息来看,要真正实现与人类有价值的互动,甚至替代人类工作,还需要大量投入 。
目前鹏行智能在广州、北京、硅谷都有实验室,近期目标就是尽可能招募顶尖人才 。机器人研究原本是一个不那么火热的小圈子 。过去一年,投向机器人行业的资金正在变多,人才的争夺也逐渐激烈,这种很像几年前自动驾驶技术变得火热之前的状态 。
还记得何小鹏的那条微博吗?“更大的市场,也需要更大的投入 。”鹏行智能的机器马不会是机器人商业化的标准答案,小鹏也未必是机器人行业的绝对领先者,但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快速进化已经是必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