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为什么赛博朋克里总少不了日本元素( 二 )


虽然《神经漫游者》不一定是第一部赛博朋克作品,但它一定是初创期最具代表性的 。而这个名字其实就来自日本乐队 YMO 成员高桥幸宏的一张专辑《Neuromantic》 。

视点·观察|为什么赛博朋克里总少不了日本元素
文章图片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细野晴臣、高桥幸宏、坂本龙一三位音乐家组成的 YMO 风靡一时,他们继承了来自英国的朋克音乐,并将其与电子音乐、迷幻风格融合,表达出“黄种人的音乐魔法”这一独特概念,让欧美乐坛为之震撼 。
而 YMO 在当时的创作,很大一部分灵感来源就是日本刚刚开始的科技热潮 。对机器人、仿生设备、计算机的全国热捧,造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迷狂 。这种氛围通过音乐、漫画、电影等方式输入到欧美,形成了美日经济、科技对立之外的一场文化交锋 。
从 YMO 音乐与日本文化中吸取了不少灵感的威廉?吉布森,毫不吝啬在作品中表达对日本文化的熟稔与对日本科技的恐惧 。1988 年桌游《赛博朋克》出现,其中借用了大量威廉?吉布森的创意与意象 。这个描绘美国政府崩溃,大公司崛起,日本公司荒坂全面渗透美国的桌游世界观,就是《赛博朋克 2077》的原始 IP 。
【视点·观察|为什么赛博朋克里总少不了日本元素】《赛博朋克 2077》里,竹村说他的家乡在日本千叶,就是在致敬《神经漫游者》的第一章,“伤心千叶城” 。
千叶市是东京都的出海口,是日本在 80 年代处国际贸易最发达、科技产业最集中的地方 。可能是由于经常出现在国际新闻中,就被文学家幻想成了日式暗夜都市、科技丛林的代表,莫名其妙成了后来赛博朋克爱好者的“圣地” 。
这么一说我还有点好奇,未来深圳会在欧美作者的脑海中被想象成什么样子?
第二层植入:日系赛博的黄金时代
一些日本艺术家、作品走红欧美,可能仅仅是日本文化植入赛博朋克的开端 。后来想要在这个领域不断强化存在感,还是需要持续的文化产出才行 。
提到赛博朋克这么丧的文化符号,日本动漫画家们可就不困了 。
而 80 年代的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科技产业,也给这些“人性本丧”的画家们提供了无数营养 。
1981 年 10 月,日本宣告启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总投资 1000 亿日元,并称其将会成为人类计算机历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件事在当时被美国媒体称为“科技界的珍珠港”,在日本国内自然也激起了万种波浪 。加上日本在机器人、仿生科技、半导体等一系列产业的成功,一个人类被高科技支配、恐怖迷离的社会似乎近在眼前 。
AI 要来了,机器人要来了,大公司的意志将监控一切,种种幻想充斥着当时的日本文化界 。继而与日本文化中的诧寂与灭世倾向结合,诞生了一系列非常硬核的日式赛博朋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