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为什么赛博朋克里总少不了日本元素( 三 )


1973 年,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拉开了科技灭世与核战阴影的创作大幕 。1988 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动画电影《阿基拉》上映,核爆之后的都市、科技主宰人性的主题,反映了大友克洋的哲学思辨与对科技爆发的深刻忧虑 。

视点·观察|为什么赛博朋克里总少不了日本元素
文章图片

1989 年,《攻壳机动队》开始连载,之后在 1995 年被怪才导演押井守搬上了大荧幕 。这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讨论了电子脑、机械义体、AI 与灵魂等种种主题,可以说把能够赛博朋克的东西一个都没放过 。搭配空灵诡秘的日式音乐、文本与画面表达,实现了日系赛博的黄金时代,也成为了提到赛博朋克就无法绕过的里程碑 。

视点·观察|为什么赛博朋克里总少不了日本元素
文章图片

这些伴随着日本动漫高速发展,将废土恐惧、电子恐惧、集权恐慌全面渗透到动漫作品中的奇特表达,在那个特殊时期大获成功,继而成为接下来赛博朋克走向游戏与电影的原典 。
然而在日本本土,1988 年发生了宫崎勤事件 。四名女童被诱拐后杀害,而在犯罪者家中搜出了大量异化、恐怖的漫画 。这让日本动漫遭遇了巨大打击,本就宣扬异化、恐怖的赛博朋克作品首当其冲 。核心向的赛博动漫从此一蹶不振 。
直到 1995 年,庵野秀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横空出世,直接将作品内核指向了神学和末日审判:既发展了赛博朋克,也走出了赛博朋克
第三层植入:东方阴影
回顾二战后的亚文化圈层,会发现国家之间的对垒与全球化的推进,这两件天然存在矛盾的事一次次成了文化温床 。
美苏争霸和冷战铁幕,在六七十年代促进了一大堆科幻、谍战,以及意识形态相关作品的兴起 。其中很多去掉了时代印记流传至今 。
而日本 80 年代在经济、科技、跨国公司的崛起,也提供了这样一种矛盾离奇的“文化动力” 。当时的欧美文化界,弥散着对科技竞争失败、日本支配全球经济的恐惧感 。尤其当时美国经历了经济滞胀,日本跨国公司渗透到汽车、家电、电子等方方面面 。无处不在的“日本税”让这种心理坍塌效应不断放大 。
而在日本创作者这边,一种对科技必将全面爆发的狂欢与异化心理根深蒂固 。人们开始以科技发展的视角看待一切,继而出现了对 AI、机器人、电子生物化的预判与恐慌 。

视点·观察|为什么赛博朋克里总少不了日本元素
文章图片

这两种情绪交织,让赛博朋克获得了科技竞争双方,在文化上的共识与认同 。高科技,低生活,人被技术和社会控制,这些基调成为科技爆炸时代的鲜明遗产 。除了日本元素之外,赛博朋克中最常见的东方元素,就是中国香港的九龙城寨 。那种人被楼宇挤压,被漫天霓虹灯困住,生活在繁华都市中肮脏角落的想象,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一再深化 。而九龙城寨就变成了一个“投影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