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离碳中和还有39年,现在都在忙活什么?
听了快一年的“碳中和”,在你的感知里,“碳中和”还只是一个概念?还是已经在改变着你的生活?九月下旬,东北拉闸限电,很多人被拉回到关于停电的遥远记忆中 。慌乱的讨论后,碳中和、“能耗双控”政策被推向舆论中心 。
听了快一年的“碳中和”,在你的感知里,“碳中和”还只是一个概念?还是已经在改变着你的生活?
九月下旬,东北拉闸限电,很多人被拉回到关于停电的遥远记忆中 。
慌乱的讨论后,碳中和、“能耗双控”政策被推向舆论中心 。限电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电力市场的供需错配,也有地方政府对于能耗问题的“急刹车”“补作业”,对煤电企业限产甚至直接关停 。
“2030 年 碳达峰 2060 年 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发布一年,没想到小目标就需要“硬着陆”了 。离 2060 年还有 39 年,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才是靠谱的,而不是“运动式减碳”呢?
其实实现碳中和,“靠谱”的方法有很多 。
01
造大型“充电宝”
碳中和概念火起来后,清洁能源理所当然受到瞩目 。
仿佛清洁能源发展这么多年,这下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没有让清洁能源早就代替了“脏”能源——化石能源呢?
因为没有成熟的大型“充电宝”——储能设备 。
文章图片
光伏发电
最近储能领域动作频繁 。华为刚刚拿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10 月 16 日,2021 全球数字能源峰会在迪拜召开,会上,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与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储能规模达 1300MWh 。
过去几年,清洁能源已经得到阶段性较大发展,但储能产业目前还处于商业化应用的初期,即将迎来重要发展时刻 。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储能产业发展 。4 月 21 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3000 万千瓦(30GW)以上 。据测算,到 2030 年,储能市场空间可达 1.2 万亿元以上 。
自 2020 年初至今年 10 月,十多个省份陆续发布了新能源强制配备储能的要求,大致包括“储能规模在项目容量的 10%—15%”“连续储能时长 2—3 小时”等条款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公开表示,“储能技术是未来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关键节点 。”
储能之所以制约着清洁能源大规模应用,是从能源的根本需求上看,清洁能源都有致命的问题——不稳定 。风、水、太阳能都有间接性和区域性的问题,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严重不均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
- 视点·观察|拍照搜题等同作弊 App叫停后如何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