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题:王大中:见险峰而越 固强国之基
新华社采访人员盖博铭、王琳琳、马晓冬
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的征程中 , 王大中一干就是几十年 。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 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王大中带领研究团队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的成功之路 。 同时 , 王大中也是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原校长 , 对我国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
一生为核 一生为国
20世纪60年代 , 北京昌平南口燕山脚下聚集了一批年轻人 。
在当时起点低、基础薄弱的困难条件下 , 这支青年团队满怀报国热情地喊出“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豪迈口号 。 就在1964年 , 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 , 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 。
这其中就有王大中的身影 。
当时从北京市区到科研场地要一天的时间 , 王大中和同事们都把家安在了山脚下 。 作为我国第一批核反应堆专业的学生 , 王大中从反应堆物理设计 , 到反应堆热工水力学设计与实验 , 再到零功率反应堆物理实验 ,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奋斗中 , 逐渐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战略思维的领头人 。
科研如登山 , 永远有过不完的坎儿 , 也有必须要迈过的深渊 。
1979年 , 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 。 王大中意识到 , 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王大中带领团队瞄准这一重大难题 , 坚持发展固有安全的核反应堆 。 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 , 坚持不懈 , 一步一个脚印 , 破解了世界难题 , 走出从跟跑、并跑到领先世界的自主创新之路 。
王大中说:“克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 。 悟性 , 指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 。 勇气 , 就是要敢于尝试 , 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 。 韧性 , 就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 有百折不挠的劲头 。 ”
认识王大中的人都深深感到 , 他瘦弱的身躯充满了非凡的智慧 , 谦和的外表蕴含着坚定的意志 。 在国家需要核能时 , 他毅然选择了核反应堆专业;在核能发展陷入低谷时 , 他坚持初心不言放弃;在认定了固有安全的学术目标后 , 他持之以恒直至登上反应堆安全的高峰……
核安全从“学世界”到“看中国”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现在的办公室正是当年王大中工作过的地方 , 房间里还陈列着当年王大中去国外调研的照片 。
“对于一些关键技术 , 当时有人建议从其他国家购买相关技术文档 , 王大中团队经过科学调研 , 下定决心要在充分了解世界最前沿的基础上 , 进行自主研发 。 ”张作义说 , 这个决定影响深远 , 从此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成为团队的研发主线 。
推荐阅读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团队|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引导编辑效率提高3倍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团队|生物技术成茶产业提质“金钥匙”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王海滨|筑梦“校园科技节”
- 团队|年终策划 | 航天专家史青:为火箭“体检”给火星车装“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