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王大中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 不仅记录着对课题的思考 , 而且把视野放远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 核安全如何做?这一问题深深烙印在王大中心中 。
20世纪80年代初 , 世界能源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 , 国内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充足的能源供应 。 王大中敏锐地认识到核能的重要意义 , 积极投身到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工作中 。
从1985年开始 , 王大中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究 。 他带领团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进行论证 , 其间专程带队去欧洲考察 , 最后确定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方案 , 并计划先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实验堆 。
有国际核专家评价此工程:这不仅是世界核供热反应堆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同时在解决污染问题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在目标定位上要‘跳起来摘果子’ , 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 , 只能无功而返或达不到预期成果;‘跳起来摘得着’才是适度的高标准 。 设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 , 这样才能实现勇于创新与务实求真的结合 。 ”王大中这样总结项目经验 。
这只是第一“跳” , 王大中还要继续“跳” , 还要继续“摘更大更好的果子”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世界核能发展转入低谷 , 核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 但此时 , 王大中并没有动摇 。 他坚信 , 只要解决了安全性问题 , 核能还是有广阔前景的 , 而全新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将会成为核能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这样评价:“王大中先生几十年坚持一个方向冲锋 , 从未动摇 , 这种坚韧也是其科学家精神的体现 。 ”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 , 他带领团队开始了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研发 。 该项目于2003年并网发电 , 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
从实验室到工程化 , 王大中团队继续将中国自主创新成果推向世界前沿 。
10兆瓦高温堆成功之后 , 王大中提出要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 他多方奔走 , 指导团队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之路 , 使多项先进核能创新成果获得了重大应用 。
甘为人梯 百年树人
核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 , 需要融会贯通 , 且不能纸上谈兵 , 要沉下心、耐得住 。
几十年来 , 王大中带出了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 , 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85年 , 王大中从老所长吕应中手里接过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所长的担子 , 继续坚持团队攻关道路 。
他的目标是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 必须组织大团队集体作战 。 他与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 , 即使在核能事业陷入低谷的形势下也坚持了下来 , 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能够承担从理论研究到重大工程项目、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 。
推荐阅读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团队|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引导编辑效率提高3倍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团队|生物技术成茶产业提质“金钥匙”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王海滨|筑梦“校园科技节”
- 团队|年终策划 | 航天专家史青:为火箭“体检”给火星车装“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