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科学大家|星辰大海:天问一号的奔向火星之路( 十 )


除了气动减速之外 , 还有一个伞系减速阶段 。 再入地球的飞船、卫星等也有伞 , 但这些伞基本上都是在亚音速下开展 , 为什么?因为和火星气动外形不同 , 它们的气动外形稳定性很好 , 不需要开伞来维持稳定性 , 所以不需要超音速开伞 。 而火星大气稀薄 , 要提高减速的能力 , 其外形就要设计成一个大盾体 , 考虑到这一外形的稳定性因素 , 就必须要在超音速下开伞 。
因此就要用一个新型的伞 , 跟地球降落伞的形式不同 , 中间是个盘 , 并有一个镂空的缝儿 , 缝的下面有一条带 , 叫盘缝带伞 , 盘起阻力的作用 , 缝和带的配合起稳定作用 。 在超音速下开伞和伞降的稳定性是需要保证的 , 所以新研了适用于火星大气的锯齿形盘缝带伞 , 在两马赫速度下开伞 。 因为地球地表的大气密度与火星不同 , 为了能够在地球上验证伞的性能 , 就用火箭弹 , 即探空火箭 , 把伞和探测器的等重模型 , 发射到33公里的高度 , 这个高度的大气密度跟火星大气密度基本相同 。 正因为这样一个地面的验证 , 使我们对新型的伞有了更准确认识 , 伞的整个的状态也非常好 。

新浪科技综合|科学大家|星辰大海:天问一号的奔向火星之路
文章图片
图27/39

再有就是着陆的问题 。 着陆可以说是对于探月避障技术的延续和再应用 , 只是敏感距离有所区别 。 为了着陆更安全 , 在进入过程中要对着陆巡视区进行成像 。 在高度一公里左右进行粗避障 , 即进行超过一米的大障碍的识别 , 目标是避开大的石块、坑等;然后100米高度在着陆区上方悬停 , 然后进行成像、障碍的识别 , 在继续下降过程中进行规避 。
为此也做了很多的安全着陆的实验 , 在室外建立了地外综合模拟实验场 , 可以提供重力的模拟 , 把探测器吊挂在上面 , 然后探测器自身靠发动机、地形敏感、导航来进行控制 。
着陆之后 , 在火星表面巡视又遇到哪些困难?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 我和我的团队都觉得祝融号的设计是很漂亮的 , 四片太阳翼展开之后非常像一只蝴蝶 。

新浪科技综合|科学大家|星辰大海:天问一号的奔向火星之路
文章图片
图28/39

这只蝴蝶是怎么诞生的?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要把它设计成一个蝴蝶 , 其实有任务的内在需求 。 因为火星距太阳比地球更远 , 又由于火星大气的衰减 , 所以在火星表面 , 太阳能只有月球表面或者地球大气层外光强的20% 。 靠太阳能作为唯一的能源时 , 它的弱光照就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 , 这就要求我们考虑怎么能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能 , 蝴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
对于这个问题 , 做了将近三个月的论证 , 最终才破茧成蝶 , 成为现在蝴蝶的样子 。 直接的想法就是设计更大的太阳翼面积 , 这样在一定的光转化效率下 , 就可以固定更多的太阳能 。 所以一开始的设计很简单、面积很大 , 但受限于车体 , 设计就要往高度方向发展 , 把太阳翼的两片架起来 。 但这样就有很多的问题 , 如没有很好的固定支撑点、发射阶段响应很大 , 而且这个方向的高度给背罩空间的设计带来一些约束和困难 。 这种方案不行就做成多折 , 一边两片 , 沿着两个方向展开 , 但这个方案也有问题 , 一是太丑了 , 更关键的是沿车身方向太长 , 车从平台下降或做爬坡、越障时 , 后体的太阳翼很容易跟地面发生擦碰 , 所以这个方案也有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