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国天眼下,那些追寻星空的少年

2011年春天 , 贵州南部的一个偏远小镇 , 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 , 迎来了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的破土动工 。
后来在此建成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 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天眼” 。 这个偏远小镇便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 。
种下一颗“星空”的种子
“天眼”的开工 , 让藏在大山里的克度镇一夜扬名 。
改变或多或少地开始发生 。 老百姓陆续搬迁 , 住进新房子 , 大人们谈论着未来的发展 , 孩子们则对神秘的“大锅”充满好奇 , 比如刘章韬 。
刘章韬是克度镇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孩子 。 “天眼”开工时 , 他上小学五年级 , 有一天走进学校 , 发现围墙上多了一幅宣传画 , 上面用白漆刷了一排大字:“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选址克度镇 。 ”
“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墙上的字刚劲有力 , 刘章韬一个字一个字念过去 , 大脑却一片混沌 。 射电望远镜是什么?500米口径到底有多大?选址克度镇意味着什么?只有十多岁的他 , 无从得知 , 也无法理解 。
直到初中 , 班主任在课堂上跟大家描述“天眼”的样子 , 刘章韬才逐渐对它有了具体的认识:哦 , 原来射电望远镜并不是自己印象里那种筒状的、有镜面的望远镜 , “天眼”也并不是靠“看” , 而是靠“听”去探索宇宙 。
“天眼”是怎么工作的?又是怎么去“听”那浩瀚无垠的宇宙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接二连三地浮现在少年的脑海中 。
与所有渴求知识的孩子一样 , 为了解开盘旋在脑海中的谜题 , 刘章韬找寻一切学习的机会 。 平塘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 , 各方面资源有限 , 学校图书馆里与天文相关的书籍很少 , 刘章韬把能看的都看了 。 家里没有电脑 , 功课又紧张 , 上网的机会不多 , 他只能尽可能抓住机会多了解一点 。
有一次 , 他无意间发现了电影《星际穿越》 。 一般来说 , 同龄人都会为电影里的视觉特效而着迷 , 但吸引刘章韬的却是电影里涉及的天文理论 。 他并不太明白那些理论的具体内容 , 但隐约意识到 , 用物理学研究天体 , 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 而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去研究这些深奥的理论 。
对于身处偏远贫困地区的布依族少年来说 , 这样的想法 ,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 别说天文学家 , 在“天眼”建设之前 , 平塘连一名天文老师、一堂天文课、一架天文望远镜都没有 。 可刘章韬觉得 ,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毕竟对于许多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的当地老百姓来说 , 有谁又能想到 , 能与宇宙对话的“天眼”有一天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呢?
事实的确如此 , 这一天越来越近了 。
2016年9月 , 刘章韬考入平塘县民族中学 , 二十几天后 , “天眼”竣工了 。 虽然还有几天就是国庆假期 , 但他迫不及待地约了几位同学一起去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