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知网上的论文版权算谁的,如此收费合理吗?( 二 )


“文章在《管理世界》发表后,本论文的版权、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翻译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将无偿转让予《管理世界》杂志编辑部 。”
“作者仍可以在正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继续使用其文章,但若作者希望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例如以书籍或网络形式重新出版其文章,则需获得《管理世界》杂志社的书面许可 。”
根据这些,如果文章作者在发表之前要签署一个正式的文件,那么也许从法律上就不是约稿的单方面说明了 。
不过,赵德馨的案例显示,目前国内很多杂志出版社与作者之间并没有签订清晰的授权条款 。比如,赵老先生的论文《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刊登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该论文后被中国知网收录 。当时这期杂志上写有: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给付 。作者如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书面说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
法院认为,这样的说明是稿约单方声明,不足以证明从作者处取得了涉案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及转授权的权利,因此期刊不具备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的效力 。
这个判罚之后可能很多学术刊物会明确与作者的版权事宜,相信以后这方面的纠纷会逐渐减少 。
限制公共平台的垄断地位应纳入行政考量
其次,该案例的另一个焦点是学术资源平台的收费标准 。在讨论定价之前,我们应该先搞清楚这些平台创造了什么价值 。
如果没有学术资源平台,学者在搜索文献的时候就需要自己去搜索 。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学者可能就只会去查自己熟悉的刊物,因此市场规模会由于较高的搜索成本而受限 。有了互联网但没有学术资源平台,那么大家可以使用搜索引擎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
一、刊物必须上线,否则搜不到 。这个无疑增加学术刊物的成本,因为这些刊物一般经费有限 。因此在操作中会看到各个刊物的线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
二、搜索引擎并非专门为学术文章搜索而定制,因此搜索效果不佳 。而学术资源平台(或数据库)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些痛点 。不但产品丰富一站式解决,而且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大大降低搜索成本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类学术资源平台本质上和传统市场的零售商没有区别,其存在都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 。
既然创造了价值,平台自然要索取回报,只是价格应该合理 。但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其实是个很难确定的问题,所以对市场竞争进行引导,抑制垄断应是更为可行的路径 。平台垄断不但会导致刊物的版税减少,用户价格上升,更重要的是刊物的流量会被平台决定 。也就是说,平台可以影响学术的评价和发展,这将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现象 。但是一旦有两三个类似知网的平台存在,刊物就会有更多的话语权,那么市场就会趋于公平,费用也会趋于合理 。例如笔者所在的管理专业,外文数据库就有很多,例如JSTORE、 EBSCO、PREQUEST、SPRINGER等,虽然各有差异,也有不少重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