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知网上的论文版权算谁的,如此收费合理吗?( 三 )


知网更大的问题是在国内拥有几乎垄断的地位 。它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学术交流平台,拥有最大最完整的中文文献库 。平台能提供每篇文章下载量和引用量的统计,为学术水平评价和教师晋升提供了重要参照指标 。
知网除了为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付费服务,对个人用户也进行收费 。比如个人查文献的话,按5毛钱每页收费 。一篇论文如果要查阅20篇文献,每篇按平均10页计算,光是文献部分就需要付给知网100元 。
知网有多赚钱?由于知网并非单独的上市公司,我们只能从同方股份的年报中一窥端倪 。从2018年到2020年,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从99929万元增长到116758万元,毛利率由58.01%降低到53.93% 。这个数字高吗?我们可以参考荷兰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 。在2020年,爱思唯尔在数据库方面的经营利润率是37.9% 。按照这个数据,知网54%的毛利应该还可以 。另外,由于没有版税的数据,不知道这几年毛利率的降低是否是由此导致 。如果是的话,意味着知网付出了更高的版税,是个好事 。
学术研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学术资源平台也应该具有部分公共产品属性 。在这个思路下,政府可以对价格有所指导或规范 。最基本的一点,应该要求这类平台财务数据透明,例如上面提到的版税 。这些都有助于减少公众的误解 。
其实除了该定什么价格,具体的定价模式也是值得讨论的 。比如2019年2月28日,加州大学(UC)系统宣布取消对荷兰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的订阅,希望借此举动打破科研成果付费墙 。当然,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做法 。今年3月,加州大学宣布和Elsevier最终达成一项为期4年的新协议,该协议将使加州大学作者,在约 2500种Elsevier期刊上发表的所有研究,都遵循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下,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发表论文需要付费,但这些论文是免费提供给读者的,无需订阅期刊 。这笔交易实现了加州大学的两个主要目标——让其研究更广泛地可用,并减缓其出版预算的增长 。这个案例的本质其实是定价模式的调整,由平台的买断制变为平台成为研究成果的简单通道,当然,这个通道是要付费的 。
所以,总结下来几点 。首先,版权问题需要明确 。版权明确了,从学术资源平台下载自己的文章可能也要交费,这个并不奇怪 。其次,政府应该调控市场使其趋于合理 。这里面应该考虑其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市场竞争因素 。而最后,定价体系如何,价格又是多少,则可以通过作者、刊物、平台和用户的四方博弈来确定 。
(作者陈歆磊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曾小铧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