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共享充电宝“圈地”:跳过商家与商场独家合作,会涨价吗?( 四 )
根据公开信息 , 各充电宝品牌以大型综合商场为目标的圈地运动并非今年才有 。去年7月 , 怪兽充电独家入驻济南世茂广场 , 今年2月又独家入驻上海世纪汇广场 。而在去年9月 , 小电就瞄准了银泰和万达广场 , 与其进行独家合作 。而在今年1月 , 街电则将位于上海浦东的正大广场收入囊中 。
而且 , 近年来充电宝品牌也在寻求和大型连锁品牌进行“独家”合作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 , 想要实现对品牌商户的独家投放 , 仍然困难重重 。
“品牌的经营模式相对复杂 。”一位充电宝行业人士透露 , “能不能实现独家投放 , 还得看品牌对旗下店铺的掌控度 。”对于一些加盟店或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店铺来说 , 品牌的管控力相对较弱 , 门店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 , 想要拿下点位 , 还得单独和门店谈 。
相比数量庞大 , 但发散式布局的连锁商家而言 , 人流量集中、客源稳定的综合性商场是充电宝品牌更理想的合作方 。
告别极端竞争才能破局
从点位之争到“圈地运动” , 充电宝品牌玩法的改变 , 能成为充电宝行业的转折点吗?
“这种大型的签约是护城河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它的稳定度对于整体的贡献肯定是最高的 。”
但这种改变能否让这个行业持续盈利 , 甚至转亏为盈还未可知 。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 , 共享充电宝行业仍被矛盾包裹着 。一方面 , 高进场费、高分成导致高成本 , 成为充电宝盈利最大的绊脚石 。另一方面 , 通过涨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路径在充电宝行业已然走不通 。今年8月 , 市场监管总局对市面上的充电宝品牌的价格进行了规范 。下一步 , 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共享消费领域的监管力度 , 要求各企业严格价格调整内部合规审查流程 , 如实、及时公示计价规则和计价标准 。
“因为高入场费、高分成率 , 共享充电宝已经从原来利润率还不错的行业变成微利 , 甚至负利的行业了 。”一位充电宝行业从业者认为 , 想要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 告别极端的行业竞争或许才是破局之道 。在他看来 , 尽管如今行业内仍然处在“烧钱”抢占市场的阶段 , “接下来充电宝品牌在和商户谈判的时候 , 可能会收窄进场费 , 不然再这么下去平台可能真的就饿死了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国际|第23届高交会线上线下共享科技盛宴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