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硬科技要有硬担当,科学家创业中的家国情怀|专访数之联创始人傅彦( 二 )


我们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 感到学术研究如果不服务于社会 , 悬在空中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 直到2012年 , 计算机的算力和分布式处理能力已经成熟 , 我们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有了为社会服务的机会 。
天时地利人和 , 这是促使我创业的原因 。
创业邦:创业压力大吗?和做学术 , 有什么不一样?
傅彦:压力肯定大 , 非常大 。
创业和做学术非常不一样 。 在学校工作 , 我们是“旱涝保收”的 。 每年无论怎样 , 教授的工资都非常丰厚 , 而且有电子科技大学的身份背书 , 也能顺理成章地拿到很多项目 。 再加上国家对教师的补贴 , 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小的 。
但创业不一样 。 企业的每一笔开销都来自你自己 , 况且我们这个行业人力成本也比较高 。 像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400多人的规模 , 每年发出的工资接近1亿 。 每天一睁眼 , 头一件事想的就是下个月的工资在哪 。
创业邦:印象中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哪一年?
傅彦:我们最难的时候是2015年 。 创业最初公司走的是集团化道路 , 造血能力非常薄弱 , 很长一段时间都靠政府补贴生存 。
但补贴不是长久之计 , 而且在那时 , 公司基本上到了揭不开锅的状态 , 我们甚至要变卖自己的房产投入到公司经营里 。
那时候员工也对公司不看好 , 我们哪怕以很便宜的价格将股权释放给员工 , 也有很多员工不愿意接受 。 直到2016年我们重新定位 , 说服资本市场获得投资之后 , 经济上才得到了缓解 。
但这时候新的压力又来了:投资协议是非常严格的对赌 , 业绩一旦完不成 , 我们又会面临非常高的赔偿 。 所以不同时期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
创业邦:能说服资本市场很不容易 , 很多投资人其实不愿意投科学家直接创业的项目 。
傅彦:确实是这样 , 不少投资人觉得我们很学究 , 也没有多少经商经验 。 当时确实是踏破了别人家的门槛 , 也难以获得投资者的支持!好在有政府对我们的支持 , 看重我们的学术能力 , 相信我们能带领大家在大数据领域中走出来 , 我们才获得了第一笔天使轮的投资 , 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 , 难以持续支持公司的发展 , 最后我们也不顾一切后果 , 承诺了很严酷的对赌条约 。
创业邦:拿到天使投资之前 , 公司用集团化的方式发展 , 为什么会这么选择?
傅彦: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 , 没有想到过会做成今天这个状态 。 而且当时没有多少经商能力 , 就觉得作为老师 , 我们以技术孵化的方式 , 找一些所谓的商业合作伙伴 , 为他们提供支持就好了 。
数之联是2012年成立的 , 那时候大数据在中国刚刚兴起 , 很多人没有概念 , 完全不知道这种技术可以做什么 。 我们就去为企业站台 , 拿到了一些股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