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 , 尽管今天的青少年并非都是普林斯基在21世纪初所提出的“数字原生代” , 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确非常能干 , 并且能够让自己从这些能力中受益 ,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 , 数字活动在分配时间和集中精力方面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 因此 , 根据目前的研究显然 , 数字参与对青少年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 , 也有消极的影响 。 这些结果的不同之处在于 , 青少年的数字活动是怎样和出于什么目的进行的 , 以及他们调节自己的数字参与的能力如何 。 此外 , 很明显 , 依赖于一维概念的“屏幕时间”的简单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 我们应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检查这些差异 。
莫娜·莫伊萨拉:在数字时代开发思维和大脑
随着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日益普及 , 人们对数字时代会如何塑造年轻人的大脑思维产生了疑虑和担忧 。 例如 , 有人提出 , 当前的“数字原生代”能够更好地处理、分类和筛选互联网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源源不断的信息 。 也有悲观的观点认为 , 由于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所带来的快节奏和刺激的环境 ,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更加焦躁不安和多动 。 围绕这一话题的激烈争论 , 表达了人们截然不同的主张和观点 , 这些主张和观点往往缺少切实可信的科学证据的支持 。 那么 , 这项研究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现在的年轻人的思维和大脑会因为他们成长于数字世界而有所不同吗?
文章图片
电影《失控玩家》(2021)剧照 。
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几个与大脑发育有关的关键现象:首先 , 大脑可塑性的概念值得关注 。 随着大脑的发育和成熟 , 它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 所有复杂的特质都受到遗传因素和经验的影响 , 这使得我们无法用有意义的方式将两者分开 。
对于基因的继承和传递我们没有太多要补充的 , 我们手中拿的“遗传之牌”没有变化过 , 而我们的环境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 我们周围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大脑的连接方式 。 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爱好 , 也有可能在以高度多样化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 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研究表明 , 演奏乐器可以增加大脑当中与躯体运动、声音处理 , 甚至是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各个区域的面积 。 它还被证明可以促进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 。
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演奏乐器需要拥有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协调能力:阅读音符、相应地移动肢体并检查乐器发出的声音 。 大脑可塑性的基本理念是:用进废退 。 我们积极地使用会使大脑连接变得更强壮 , 而那些受到较少关注的大脑连接会慢慢萎缩和退化 。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大脑都保持着可塑性 , 所以无论我们年龄多大 , 都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大脑连接 。 然而 , 儿童和青少年的可塑性最高 , 此时人的大脑仍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 。 简单地说 , 年轻的大脑比年老的大脑更具可塑性 。 这就是为什么环境的作用对年轻人的思想和大脑的发展至关重要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