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找不到“雇主”、成为“个体户” 系统之外又是什么困住了骑手?

穿着不同颜色背心的骑手代表了不同的外卖平台,这是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但实际上骑手和平台之间“远隔山海” 。骑手曾经因为看起来还不错的收入成为话题,而背后则是保障的缺失,“这个系统里除了算法之外还藏匿了上千家公司,他们交错而成的复杂法律关系网络正将受伤的骑手死死缠住 。”
这是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致诚中心”)经过大量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

视点·观察|找不到“雇主”、成为“个体户” 系统之外又是什么困住了骑手?
文章图片


2021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9月10日,国家四部门专门约谈了美团、饿了么等10家大型平台用工企业 。
应该说平台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有力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新的用工形势也在出现,让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让企业得到健康发展,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 。
找不到的“雇主”
致诚中心在《骑手谜云:法律如何打开外卖平台用工的“局”?》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外卖平台与骑手之间的劳动关系 。
今年6月,致诚中心公益律师陈星接手了一起骑手维权的案件 。骑手邵某在2019年4月一天夜里送完最后一单后受伤,经鉴定构成九级伤残,但至今未收到任何工伤赔偿 。
邵某服务的平台有两种骑手,一种是专送,一种是众包 。按照邵某的解释,众包就是“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而专送则要接受站点的人工管理,上下班都有固定时间,系统派单不得拒绝,高峰期和恶劣天气必须在线,平时小休和请假都要站长批准,甚至想离职还可能需要排上两个月的队 。

视点·观察|找不到“雇主”、成为“个体户” 系统之外又是什么困住了骑手?
文章图片


邵某属于专送骑手,但陈星在梳理案件中发现,邵某可能陷入了一张用人单位的“暗网”:
平台虽然为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但邵某所在站点所属为迪亚斯公司,他的工资一直由一家叫做太昌的公司发放,而其工资薪金的个税扣缴义务人至少有2-3家公司,其中不但有迪亚斯和太昌,还有一些邵某此前从未听闻的公司,比如天津某建筑公司、上海某外包公司 。
按照我国税法的规定,个税扣缴义务人必须是支付其工资薪金所得的单位,一般而言就是用人单位 。但邵某每月工资薪金的个税扣缴义务人至少有2-3家公司 。
【视点·观察|找不到“雇主”、成为“个体户” 系统之外又是什么困住了骑手?】申请工伤认定的第一步是确认劳动关系,在上述情况下,就劳动关系的确认而言,用人单位的确定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至关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