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新华每日电讯: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 二 )



视点·观察|新华每日电讯: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
文章图片

有人用当前热门的网络“热梗”编了一段话,有网友说: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特别费解……
这便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问题,停思,无思,文字断片 。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语症 。
语言不只是工具,文字也不只是说出、写出来的话,它是一种受思维支配、有活性的、需要保持训练才能自如表达的东西 。哲学家梅洛-庞蒂说得好,说话人并非在用言语表达某种既成的思想,而是在实现它 。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是极为艰难的工作 。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 。
依赖梗、表情包、流行语的人之所以“失语”,是因为在“被梗说”“被表情包说”“被流行语说”中,失去了思考过程和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 。把梗当成现成的外套,渐渐就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给“想法”穿上衣裳的文字力 。

视点·观察|新华每日电讯: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
文章图片

怎么戒除电子媒介装置,恢复文字自我生成能力?我有三个建议 。
其一,多读纸质书少看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 。说到底,再精彩、再有知识含量的短视频,都是代替不了纸质经典阅读的 。视频不是用来学习和思考,而是娱乐和消遣的,那种诉诸直观、形象、快感、趣味的画面,只会激发感官刺激和欲望消费 。
当你看短视频时,多会处于一种节奏感染或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更不会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 。而读书不一样,如一直倡导阅读的文学教授周宪所言: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过抽象的能指来理解其后的所指,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 。读书是从容、双向和可以反复的,默读的孤独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

视点·观察|新华每日电讯: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
文章图片

原来,脱口秀节目里妙语连珠的易立竞,对面有个提词器 。
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短视频给废了 。文字的表达需要文字阅读的激发,所以纸质书的阅读,无须依赖其他装置,有一种自动的文字生成性,促进我们用文字思考并将文字输出 。
读书,要读整本书,读原著原作,拿着纸质书去读,千万不要迷信“让别人替你读书” 。一个失语者的反思很有道理,他说:“公众号、微博、B站、知乎……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 。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则视频讲完 。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很不对劲 。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所以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