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校外学科培训“隐形变异” 教育部出手堵漏
针对校外培训的治理正在层层推进中 。9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再印发《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监管查处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 。
同时,《通知》还明确7种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变异形态,为各地执法时提供参考依据 。在业内专家看来,此次发布的《通知》补充了“双减”意见,能够遏止当下一些打学科培训“擦边球”的机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
文章图片
“一对一”培训违规
据《通知》要求,各地各机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须在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具体来看,合规性学科类校外培训一般指:证照齐全,且在登记的培训场所和规定的培训时间,由其所聘请的具有教师资格的培训人员,按照规定的培训方式,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的符合培训内容要求的学科类培训服务 。
由此,《通知》对目前工作中发现的“擦边”违规开展学科培训的行为作出明确界限规定 。
具体来看,这些情形包括: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违反培训人员有关规定,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 。违反培训时间有关规定,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违反培训地点有关规定,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 。
违反培训内容有关规定的,包括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违反培训方式有关规定,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以及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 。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教委近期已查处了多家无办学许可证、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含一对一培训)的机构以及某无办学资质人员利用咖啡店擅自组织学科培训的个案 。
隐蔽性强、多变性强
从上述被《通知》列为违规培训的具体情形不难看出,借助“住家教师”、“直播变录播”、夏令营和游学研学等形式“擦边”开展学科培训的行为将被严厉查处 。同时,假借非学科名义、证照不全同样也是整治重点 。而在未来落实“双减”工作的过程中,机构开展培训的地点、时间、方式、师资无一遗漏,均划出明确“红线”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
- 视点·观察|拍照搜题等同作弊 App叫停后如何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