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SIM卡市场生变 运营商新战略浮出水面
SIM卡市场生变 运营商新战略浮出水面
本报采访人员/谭伦/北京报道
原本被认为将是5G时代SIM卡首选的eSIM卡产品 , 最近遭遇了来自强敌超级SIM卡的阻击 。
在日前举行的2020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 , 中国移动正式确立了旗下超级SIM卡产品的地位 。 会上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中国移动将在5G时代重点打造号、卡、消息三大基础入口 , 其中的“卡”便是指超级SIM卡 。
《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这种新型SIM卡产品由中国移动与紫光国微在今年上半年合作推出 。 与常规SIM卡相比 , 超级SIM卡内含加密芯片以及NFC功能 , 线下可充当饭卡、门禁卡、交通卡、车钥匙 , 线上则可以进行金融安全认证、5G电子签名以及大额转账等 。
该负责人称 , 超级SIM卡如此强大的原因 , 在于其内置了金融级加密芯片 。 同时采访人员还注意到 , 超级SIM卡将传统的SIM卡和大容量存储卡合二为一 , 相比于目前市面上最高存储量只有512KB的SIM卡 , 超级SIM卡至少有32G , 目前最高可达到128G 。 “这意味着以后将数据存在一张SIM卡上就可快速换机 。 ”该负责人表示 。
华创证券报告指出 , 传统手机SIM卡主要用于用户鉴权 , 功能极为有限 , 而超级SIM卡创新性地结合了SIM卡安全芯片和NFC近场交互能力 , 由简单的通信载体升级为IT安全服务工具 , 并为富媒体通信(RCS)预留了更多存储空间 。 市场研报预计 , 目前支持超级SIM卡的终端用户规模已经接近6亿 。
在这一背景下 , 此前被业界热炒的5G终端标配——eSIM卡的角色变得微妙而尴尬 。 作为运营商布局多年的新型SIM卡产品 , eSIM卡将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芯片 , 无需独立卡槽 , 因而也一度被认为最有可能替代传统SIM卡 。 但随着终端普及与超级SIM卡的出现 , eSIM卡逐渐被运营商转用于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一号双机”场景 , 从而远离手机领域 。
后起的超级SIM卡
在手机领域输掉与超级SIM卡的暗战前 , eSIM卡一度也被运营商寄予厚望 。
GSMA的《eSIM白皮书》显示 , eSIM全称嵌入式SIM , 其区别于传统能够插拔的SIM卡 , 而将后者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中 , 由于eSIM可直接与终端连接 , 通过APP或者云端 , 在全球将终端智能设备连接到所选择的当地网络 , 因而也意味着eSIM卡用户可以选择任意运营商 , 堪称“携号转网”的利器 。
近年来 ,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曾积极布局推出eSIM相关服务和产品 , 其中 , 中国联通走得最远 。 2018年3月 , 中国联通率先在全国6座城市启动 “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办理后 , 又于当年4月联合华为、联想、高通、科大讯飞等业界伙伴组成eSIM联盟 。
但eSIM的缺点也同样突出 , 据运营商相关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eSIM的嵌入式结构意味着其只能固化在设备上 , 无法进行升级更换 。 更加重要的是 , eSIM的“识别码”存在被盗的风险 。 “这一识别码很容易被黑客窃取并拷贝到其他设备中 , 从而给用户带来安全风险 , 尤其是金融风险 。 ”该人士表示 。
【中国经营报|SIM卡市场生变 运营商新战略浮出水面】与此同时 , 该人士表示 , eSIM降低了用户选择运营商的成本 , 从而压低了运营商的议价权 。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 , 运营商开始将目光转向安全性与用户依赖度更高的超级SIM卡 。
“安全级别必须保证能避免目前已经普及的互联网金融和终端支付的风险 。 ”紫光国微的一位负责人向采访人员表示 , 公司联合三大运营商推出的5G超级SIM卡里就采用了紫光国微自主研发的一款金融级安全芯片 , 能够有效避免黑客木马盗取泄露风险 。
而在今年6月 , 中国移动还正式发布了《中国移动超级SIM卡技术白皮书》 , 明确了中国移动对于个人领域SIM卡的发展方向、架构设计及能力要求 。 业界普遍认为 , 随着运营商继续深挖SIM卡价值、提升业务创新能力 , 5G超级SIM卡有望成为未来手机SIM卡的首选 。
最大赢家
在5G超级SIM卡上位后 , 最大的受益者也浮出水面 。
天眼查显示 , 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芯片研发商之一 , 紫光国微隶属紫光集团旗下 。 该公司在芯片卡制造上有着多年积累 , 旗下安全芯片在国内银行卡、交通卡、身份证、护照中的累计出货量已达百亿颗 。 而在5G超级SIM卡领域 , 紫光国微更是独占鳌头 , 成为三大运营商共同的技术提供商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早在2019年5月 , 紫光国微就首次推出了内置超大存储空间的“5G超级SIM卡” , 并于年末与中国联通为首的运营商合作共同推向市场 。 据官方消息 , 日前紫光国微携手中国移动已在北京、四川、山西、吉林等多个地区上线超级SIM卡 。
而在eSIM卡方面 , 紫光国微同样是大户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目前紫光国微旗下eSIM卡芯片产品已成系列化 , 并成为三大运营商的主要采购目标 。 在2018年 , 中国移动首次eSIM晶圆采购中 , 紫光国微旗下子公司紫光同芯就成为中移物联网安全芯片集采第一名、eSIM晶圆集采唯一候选人 。 而在今年10月 , 工信部批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后的一周内 , 紫光同芯再次独家中标中移物联7000万颗eSIM晶圆大单 。 采访人员从紫光国微方面了解到 , 目前其在SIM卡业务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 , 位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 全球第二 。
财报显示 , 今年上半年紫光国微实现收入14.64亿元 , 归属股东净利润4.02亿元 , 同比增长高达108% 。 业绩公布后国泰君安更是给出了176.25元/股的目标价 , 总市值一度接近千亿元 。 在SIM风口下 , 紫光国微的利好预期 , 无疑仍将有进一步的增长 。
从竞争到互补的双线战略
虽然在与超级SIM卡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 但投入另一条战线后的eSIM卡 , 其角色正在变得与超级SIM卡互补 , 成为运营商在智能终端市场并行的双线战略 。
今年10月19日 , 工信部发布批复文件 , 同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 。 这是继今年1月后 , 工信部公布中国联通《关于采用eSIM技术物联网设备试验方案的请示》审批结果 , 同意其在全国范围内发展eSIM技术应用服务后 , 审批的又一份eSIM卡的指标性文件 。
两份文件明确地向产业链传递了eSIM卡在物联网市场地位的信号 。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 , eSIM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小型化、功能稳定性等要求密切相关 , 同时也是运营商拓展新业务的重要抓手 。 从产业链受益环节看 , 运营商仍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 eSIM卡将拓展其在消费物联网及工业物联网领域的业务发展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目前我国移动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已达10亿 , 其中NB-IoT(窄带物联网)连接数也已破亿 。 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研报显示 , 预计到2025年 , 用于物联网应用的eSIM的销量将增长到3.26亿美元 。 这一背景下 , eSIM卡正成为运营商布局物联网业务的重要一极 。
而在另一线 , 5G超级SIM卡正在成为运营商打造应用、管道和云的“三结合”平台的重要依托 。 一位运营商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在5G超级SIM卡上 , 运营商可以推广自己开发的视频、音乐、游戏直播等一系列5G特色应用 , 从而创新试验出更多按次数计费、按存储计费的商业模式 , 为运营商开辟新的增长动能 。
“从进度来看 , 目前5G超级SIM卡的推进可能会更快些 , 但物联网市场设备的总体量其实是超过手机端的 , 因此eSIM的增长会更长线一些 。 ”一位行业分析师向采访人员表示 。
二者并行下 , SIM卡市场正在成为产业链的新蓝海 。 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 , 除开补号、升级、更换运营商用户外 , 目前中国每年接近消耗SIM卡近2亿张 , 同时2021年 5G智能手机出货量也预计将达到4.5亿至5.5亿部 。 受此推动 , 围绕SIM卡业务的生态链无疑还会迎来新的扩张空间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语境|B站2021个人年度报告发布:你共计看了多少个视频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报道称Polestar 4电动SUV将跟保时捷Macan电动版对标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Disney|光明日报评迪士尼凌晨数千人排队抢购玩偶:道理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