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外卖平台用工“暗网”:160万骑手成了个体户却不自知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外卖骑手,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庞大群体可能处于用工平台编制的“暗网”之中——当面临劳动纠纷的时候,骑手们往往会遭遇劳动关系难以认定的难题 。
文章图片
在这张“暗网”中,外卖平台和 A 公司对骑手进行日常管理、B公司与其签订合作协议、C公司和D公司为其发放工资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些公司相互交织,将骑手紧紧捆住,但其中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构成骑手的用人单位,他们因此陷入劳动关系难以认定的法律困境 。
近日,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下称“致诚中心”)发布《外卖平台用工模式法律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致诚中心通过实地走访配送商站点、电话调研灵活用工平台,并与相关行业专家深入交流,在50多位具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帮助下,耗时三个月撰写了《报告》 。长达57页、共有5万余字的《报告》,揭示了隐藏于外卖系统内用工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 。
《报告》指出,为了降低平台人力成本、规避与骑手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和责任义务,平台在不断演进骑手的用工模式,甚至出现160万骑手疑似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的用工形式,以此脱离劳动法的保护 。司法判决结果显示,如今外卖平台与外卖骑手的劳动关系认定率在1%以下 。
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司法审判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 。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一级大法官贺荣表示,明确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规则,把引导规范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统一起来 。
外卖骑手无疑属于典型的新就业形态,他们与平台的劳动关系备受关注 。
找不到用人单位的骑手
致诚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报告》源于他们在2019年底接到的一个法律援助案件 。在北京工作的外卖骑手邵新银在工作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在过去两年间经北京、重庆两地辗转起诉、应诉、上诉后依然无法确认劳动关系,因此无法获得工伤赔偿 。
对于邵新银的遭遇,佟丽华直言:“这让律师们几次感到绝望 。”他们意识到,外卖平台通过精心设计让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护,而这些隐藏在外卖系统内的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至今未被充分揭示 。
佟丽华表示,“这不是一个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案件问题,这是个涉及到可能几十万、几百万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问题 。”致诚中心决定投入更大的精力,全面研究这个案件以及案件背后的相关问题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耳机|饿了么内测“智能头盔”,外卖小哥送餐能更安全吗?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