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以来 , 汤森路透每年根据WoS的数据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Reports) , 期刊在某一年度的影响因子(IF)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于该年度获得的总被引频次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 因此 , 影响因子用来表征期刊 , 而不是论文 。 例如 , 某一期刊2006年度的影响因子是该期刊在2004年和2005年发表的所有论文在2006年的总被引频次除以该期刊这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
当然 , 选择两年的短时间窗口来评价影响力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 。 毫无疑问 , 它会给自然科学期刊带来高影响因子 , 而给社会科学期刊带来低影响因子 。 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选择的时间窗口导致的 , 因为社会科学研究通常比自然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周期长 。 因此 , 将引用的时间窗口延长到10年 , 才能使社会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自然科学影响因子一样具有可比性 。 例如 , 1980年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近两年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是2.4 , 而《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则为1.8 。 然而 , 引用的时间窗延长到10年 , 结果却截然相反:社会学期刊(20.9)的篇均被引频次大大超过了医学期刊(14.0) 。 很明显 , 不同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是不可比的 , 对同一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比较时 , 这些数值才有意义 。
影响因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包括自引(self-citations) , 即在一本期刊获得的总被引频次中 , 包括了期刊自身的引用 。 尽管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该指标的创建时期 , 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一个问题 。 在这一时期 , 影响因子成为期刊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工具 , 并开始被用作衡量科研人员论文质量的指标 。 影响因子的战略重要性导致期刊编辑和出版商要求作者引用更多自己期刊中的论文作为论文录用的隐性条件 。 根据定义 , 期刊自引的增加有提高影响因子的作用 , 即使在其他期刊的引用(一种更好的显示度指标)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 。 这种给作者造成的过度压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期 , 此后一直备受争议 。
文章图片
02
自引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 , 这个问题是技术性的 。 既然可以排除自引重新定义影响因子 , 并使操纵指数变得更加困难 , 那么将需要形成一个期刊交互引用的联盟 。 正如接下来将看到的 , 尽管令人惊讶 , 但是一些期刊似乎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 虽然《期刊引证报告》仍基于最初的定义(包括自引)来计算影响因子的常用值 , 但已经调整了结果 , 将这些可能的行为考虑在内 , 并且还发布了排除期刊自引后得到的影响因子 。 此外 , 还计算了期刊的自引比例 , 为测量外部显示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指标 。
推荐阅读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原神|《原神》「飞彩镌流年」2.4 版本预下载已开启
- 最新消息|CES线下回归受阻:受奥密克戎肆虐影响
- 科学|中阳县北街小学:体验科学魅力
- 牛上|英媒文章:2021年最有趣的科学发现
- IT|Omicron影响持续蔓延 捷蓝航空拟取消约1280架次航班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曹志兴|90后教授曹志兴:最一流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好奇心
- 审判|直接服务“三城一区”主平台,怀柔科学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成立
- 龙珠|realme GT2 Pro 预热,联名《龙珠》定制新品